1. <button id="eww3c"></button>
          <rp id="eww3c"></rp><button id="eww3c"><object id="eww3c"></object></button>
        1. 中新網|云南正文

          當前位置:中新網云南頻道 > 正文
          民族團結與山水共美——旅游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洪沂 2023年09月12日 14:22

            近日,在2023中國(阿爾山)旅游大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享會上,來自多個省份的文旅部門負責同志、文旅從業者、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實踐。與會嘉賓認為,旅游業不僅幫助各民族更好地共享偉大祖國發展成果,更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粘合劑,促進了各民族兒女更頻繁地交往,更深入地交流,更美好地交融。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副局長李玉剛和甘孜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黃河認為,近年來甘孜成了熱門旅游地,大量游客涌入,給當地群眾帶來新信息、新思路和新觀點。甘孜僅有110余萬人口,卻有藏、漢、回、彝、蒙古等41個民族,通過互動交流,群眾的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方式得到逐步浸潤和轉變,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明顯增強。

            四川省漢源縣古路村黨支部副書記駱云蓮作為彝族人,直觀感受到旅游業給古路村帶來的可喜變化:“不管是險峻的騾馬道還是跨越大峽谷的索道,彝族群眾聚居的古路村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游客前來打卡,老鄉們在村里開起了農家樂、吃上了旅游飯,富了生活,也美了家鄉!

            從事民族文化講解工作13年的廣西民族博物館工作人員覃婷介紹,她在日常工作中發現很多游客對廣西少數民族的現狀還不太了解,便結合展廳的內容為他們進行解答。她說,一位來自西安的游客在一張五民族全家福照片前駐足了很久,聽完覃婷說廣西自古以來就有各民族“同頂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飲一江水、同建一家園”的優良傳統后,對廣西少數民族包容的性格印象深刻。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楊明月表示,各位嘉賓分享的案例涉及旅游全產業鏈,有關于旅游服務供給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案例,如創業、節慶活動打造、旅游產品創新、講解服務等,也有關于旅游服務消費時各民族之間交流和互動、文化間互賞和融合、價值觀互通和認同的案例。

            不少與會嘉賓都提到了旅游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獨特優勢!奥糜伟l展帶來的商貿交往、文化互鑒、情感溝通等,深化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價值共識!眱让晒抛灾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長劉曉東表示。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饒祥碧認為,發展旅游業有利于凝聚社會共識,推動各民族之間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針對如何更好地發揮旅游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廳長蔡菊在會上分享了寧夏的經驗:“作為民族地區,旅游高質量發展既要通過產業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做到有形;也要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少數民族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做到有感!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所長范恩實認為,邊疆、民族地區的旅游產業,要進一步加強旅游基礎設施硬件和相應軟件建設,打造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旅融合產品,以推動人口流動、深化文化交流、實現民族交融為目標,在實現旅游產業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更好服務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2年,《關于實施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的意見》發布,提出到2025年,努力實現民族地區旅游優質供給更加豐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旅游人次大幅增長,旅游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廣泛深入。

            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司長單鋼新表示,旅游業在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顯。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還將推出一批體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旅游線路,有形有感有效推進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記者 趙澤輝 王雪冰)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方式  |  法律聲明  |  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